也就是說全球每賣出10臺新能源汽車,其中至少有7臺是中國市場賣出去的。
而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更是非常多,蔚小理、比亞迪、華為問界、零跑、哪吒等等,這些品牌甚至不只是在中國賣,更是反攻美、德、日、韓老巢。
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量,更是排名第二,僅次于日本,已經超過了德國、美國等等國家。
但是,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雖然國產新能源汽車崛起,已經反攻BBA、保時捷的老巢,但汽車芯片自給率卻嚴重不足,被國外廠商卡著脖子。
按照IC Insights的數據,2021年國內汽車芯片的自給率只有5%左右,而預計2022年,這個自給率不會超過7%。
傳統(tǒng)燃油車需要的芯片較少,大約在500-600顆左右。但新能源汽車由于需要的芯片顯著增多,一臺新能源汽車需要的芯片,高達2000多顆,是燃油車的4倍。
甚至后續(xù)隨著智能化、電動化不斷發(fā)展,需要的芯片可能還會更多,同時對性能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智能化方面,對算力要求很高。
而這也正是當前國產汽車芯片的短板,所以后續(xù)如果國產汽車芯片不努力,說不定某一天國產新能源汽車,就要被卡脖子。
就像華為5G一樣,雖然5G技術領先,但沒有5G芯片后,也只能生產出4G手機來。而國產新能源汽車也一樣,雖然崛起這么厲害,甚至全球第一,但當每一天把芯片供給斷了,還能夠生產出超級智能化的電動汽車么?
所以汽車芯片布局要趁早,不能臨時抱佛腳,等卡脖子再來發(fā)展就晚了,畢竟芯片汽車芯片周期長,門檻高,必須早布局,早研發(fā),早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