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tǒng)燃油車時代,我們評價一臺車性能的好壞,往往會從“動力”和“操控”兩個大方向去入手,而百公里加速成績,往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
早些年的家用車,要是百公里加速能夠在8秒以內,絕對算得上是準性能車,而要做到5秒以內,那基本要用廠家大量的成本和時間才能換取,而且還要以犧牲燃油經濟性為代價,其昂貴的車價,更是一般人消費不起的。
但隨著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我們驚訝的發(fā)現(xiàn),許多不到30萬的電車,其百公里加速成績基本都能輕松跑進5秒,老一代汽車人所追求的那種對發(fā)動機動力的極致壓榨,如今已經不需要了。
甚至有人說,電車打敗燃油車,并非因為節(jié)能省錢,而是因為電車跑得更快。
眾所周知,電動機運轉時的爆發(fā),在效率上遠遠勝過傳統(tǒng)內燃機,這是機械結構所天生決定的,驅動電機在啟動時,可依靠強大的電流產生巨大扭矩,這個過程非常迅速。
而內燃機要想達到最大扭矩,必須要發(fā)動機轉速及工況達到最佳時才行,加之燃油車的動能,需要汽油燃燒后,由化學能轉換而來,這一過程需要時間。
此外,發(fā)動機產生的動能要想傳到車輪,要經過變速箱傳遞,這中間的能量損失不可避免,而電車本質來說,是沒有復雜變速箱結構的,在能量損失上小很多,在起步加速階段,速度自然來得更快。
但這只是在靜止起步狀態(tài)下的情況,一旦汽車運轉起來,在中高速區(qū)間時,電車轉速的提升會使扭矩降低,而電動機溫度過高,也會導致功率降低,導致汽車后勁不足,有點類似電腦CPU過熱降頻。
另外,出于保護電池及安全性考慮,純電汽車在電池電量較低的情況下,性能也會有所衰減,部分車型還會自動進入“節(jié)能模式”,以換取更長續(xù)航,而燃油車則不會出現(xiàn)類似情況,除非燃油耗盡,否則性能表現(xiàn)能夠一直保持穩(wěn)定。
從這個角度來說,電車性能吊打燃油車的說法還是有待商榷,若是只比拼“短跑”,那電車的優(yōu)勢確實明顯,但如果把賽道拉長,就不好說了。
而從實際意義的角度來看,車輛性能的持久和穩(wěn)定,要比短時間爆發(fā)的漂亮數(shù)據(jù),更有價值,畢竟當我們外出旅行,面對復雜的路況時,車輛的性能不夠穩(wěn)定,會給我們的出行體驗和安全帶來影響。
另一方面,車輛的操控表現(xiàn)也同樣影響駕駛感受,而各大傳統(tǒng)車企在燃油車底盤的造詣經過了幾十上百年的沉淀,已經非常成熟。
電動車則受制于“電池大小與車身配重比”的限制,在操控方面的表現(xiàn)并不理想。即便,特斯拉以及保時捷Taycan的表現(xiàn)已經足夠好。
但總體來說,這方面依然是電車的軟肋,除非電池技術能夠有質的突破,電池做得足夠小不再影響車身重量和結構。因此,對于燃油車和電車性能熟好熟劣的問題,我們不能片面看待。
事實上,對于大多數(shù)普通消費者來說,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shù)車型的性能都是過剩的,不僅可以滿足日常使用,就算是偶爾想“撒個野”,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體驗速度與激情,也完全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