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動機機油作用
通常發(fā)動機是采用自流、飛濺和壓力三種潤滑方式對發(fā)動機中的各機件進行潤滑,并完成冷卻、洗滌、密封、防蝕和緩沖沖擊負荷的作用。
潤滑:在發(fā)動機兩個滑動元件摩擦表面間建立油膜,油膜將相對滑動的元件表面隔開,從而實現潤滑減磨作用。
冷卻:機油能夠將摩擦產生的熱量帶回油底殼再散發(fā)至空氣中,從而實現對發(fā)動機的冷卻作用。
洗滌:機油能夠將發(fā)動機元件上的碳化物、油泥、磨損金屬顆粒等雜質,通過循環(huán)的機油將其帶回油底殼,也就是通過循環(huán)流動的機油沖洗元件工作面上的臟物,從而實現機油清洗的目的。
密封:機油可以在活塞環(huán)與活塞,活塞環(huán)與汽缸壁之間形成一個密封油圈帶,從而減少氣體的泄漏,實現密封的作用。
防腐:機油吸咐在元件表面,隔離了水、空氣、酸性物質與金屬元件的接觸,從而實現防腐的作用。
機油添加劑的應用
基于在實際使用中,人們往往希望獲得綜合性能優(yōu)良的添加劑,這就要求加入多種添加劑,即采用配方技術或復配技術。將多種添加劑經過合適的配制工藝,制造出具有優(yōu)良綜合性能和廣泛適用性的復合添加劑。開發(fā)一種好的添加劑配方絕非易事,因為到目前為止添加劑的加入量與性能定量關系還沒有建立,對添加劑的使用還是主要依靠實驗結果。
添加劑之間又有協(xié)同效應,可以是正效應,也可以是負效應,所以研究開發(fā)出新的復合添加劑品種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一般發(fā)動機油循環(huán)的次數在每分鐘2次以上,其在飛濺和循環(huán)潤滑中,不斷與金屬部件及空氣接觸,并且也經常與各處的高溫機件接觸。如汽缸中,上部溫度為180度-270度之間,曲軸箱平均溫度為85度-95度,潤滑油在高溫下容易發(fā)生聚合生成膠質。
同時在各種金屬如鐵、銅等的催化下,易發(fā)生氧化變質。燃燒后的廢氣和沒有燃燒完全的氣體或多或少會進入曲軸箱,特別是含硫的燃料,廢氣冷卻后產生水,酸性物質及碳氫化合物,在潤滑油中積累就生成了油泥。
此外灰塵磨損下來的金屬屑,腐蝕后產生的金屬化合物燃燒不良是生成的炭顆粒等等都會嚴重地污染潤滑油,導致潤滑油嚴重變質而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所以一個好的潤滑油必須在基礎潤滑油中加入各種添加劑以保證潤滑油在復雜苛刻的條件下能長期、穩(wěn)定地保持它的功能特性。
一般加入添加劑后,潤滑油能滿足下列使用要求:
1.良好的氧化安定性和熱氧化安定性;
2.良好的清凈分散性能;
3.適宜的粘度和良好的粘溫性能;
4.良好的潤滑性能;
5.良好的抗腐蝕性和酸中和性;
6.良好的抗泡沫性能。
機油標號以及使用
機油標號包括分級和黏度規(guī)格兩部分。機油標號通常表示粘度和品質。具體解讀如下:潤滑油的黏度多使用SAE等級別標識,SAE是英文“美國汽車工程師協(xié)會”的縮寫。
機油分級之后的標號表示其黏度規(guī)格,例如“15W-40、5W-40”中,“W”表示Winter(冬季),其前面的數字越小說明機油的低溫流動性越好,代表可供使用的環(huán)境溫度越低,在冷啟動時對發(fā)動機的保護能力越好,W后面的數字代表機油在100℃時的運動粘度,數值越高說明粘度越高。40代表100攝氏度時運動粘度標準為12.5mm2/s到16.3mm2/s之間,絕不是某些坊間說法所稱可以在40℃之下使用。
機油分級使用兩個字母組合表示。“S”開頭系列代表汽油發(fā)動機用油,一般規(guī)格依次由SA至SN(按字母順序,但其中沒有SI),每遞增一個字母,機油的性能都會優(yōu)于前一種,機油中會有更多用來保護發(fā)動機的添加劑;字母越靠后,質量等級越高,國際品牌中機油級別多是SF級別以上的。“C”開頭系列則代表柴油發(fā)動機用油。若“S”和“C”兩個字母同時存在,則表示此機油為汽柴通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