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報》記者梳理發(fā)現,自2016年江淮汽車(5.550, 0.00,0.00%)與大眾汽車(中國)正式合作建立國內第一家合資新能源汽車公司之后,包括福特、寶馬、雷諾等也相繼選擇與國內車企“聯姻”,在新能源領域合資建廠。
不過,這些合資項目的進展似乎并不順利。不久前,有媒體報道稱,寶馬和長城汽車(8.130, -0.04, -0.49%)在中國合資生產電動MINI車型的合作可能面臨失敗的危險。福特和眾泰汽車(3.720, 0.02, 0.54%)合資的研究院亦被曝出已基本成了擺設,而最早確立合作的江淮大眾首款產品思皓E20X至今還未上市。
為何新能源合資車企進展波折?汽車分析師任萬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認為,這或與合資股比放開、雙積分政策、電池白名單廢除這幾個因素在近兩年發(fā)生變動有關。另外,很多外資品牌開始推出自己的新能源產品,會分掉一部分精力。
值得注意的是,自7月出現首次下滑后,8月的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依然處于下滑通道,在此情形下,接下來,不管是合資品牌還是自主品牌,都將面臨著不小的挑戰(zhàn)。